首页 资讯 正文

呼和浩特“寻岗拓岗促就业”活动收官 助企纾困显成效

体育正文 2 0

呼和浩特“寻岗拓岗促就业”活动收官 助企纾困显成效

呼和浩特“寻岗拓岗促就业”活动收官 助企纾困显成效

青山区,因山得名(démíng),依山而建。在岁月长河(chánghé)中,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的发展与共和国军工(jūngōng)历史紧密相连,形成了以红色军工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。 青山区始终牢记嘱托,深入挖掘、保护、利用好辖区丰富的军工文化(wénhuà)资源,这片土地的发展脉搏,始终与军工历史(lìshǐ)同频共振,红色军工文化早已深深融入城市(chéngshì)的血脉,成为塑造城市精神、涵养城市气质、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(héxīn)文化基因。 军工(jūngōng)记忆赋能城市空间更新 国家“一五”计划期间(qījiān),一机厂、二机厂和二〇二厂相继(xiāngjì)筹建,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响应(xiǎngyìng)国家号召,汇聚在自由路二号街坊。这些建于1956年的住宅楼,曾是首批兵工人温暖的“家”,也是目前自治区仅存的建设年代最早、历史文化风貌保存较完整(jiàowánzhěng)的老旧小区。 青山区本着“修旧如旧”的理念投资6700万元,通过“打造一个(yígè)文化地标,实行居民诉求和监理单位‘双线管理’,围绕楼道、环境、管理‘三个(sāngè)革命(gémìng)’突出亮点,建设乐居、乐养、乐享(lèxiǎng)、乐邻‘四乐’服务设施”的“1234”工作法,对该区进行修复性改造。 改造后的(de)自由路二号街坊(白兆刚 摄) 在(zài)保留建筑原风格特色的基础上,植入军工记忆展厅、防空洞体验区、坦克滑梯休闲区等功能空间,打造具有文化底蕴(wénhuàdǐyùn)、现代活力、便利生活的历史文化街区(jiēqū),成为城市空间更新的样本。 在乌素图历史文化街区(jiēqū),始建于20世纪(shìjì)50年代的27座建筑构筑物错落分布,作为核工业生产(shēngchǎn)建设的后勤保障,这个核工业二(èr)〇二厂的配套生活区一路发展成功能完备、设施配套的综合型街区。2019年,乌素图历史文化街区获批内蒙古第八批历史文化街区。 2025年5月,乌素图历史文化街区被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包头项目,项目实施后将实现“历史保护—业态(yètài)导入(dǎorù)—产业激活—民生改善”四位一体发展,成为老工业街区转型升级的(de)包头样本。这不仅是物理(wùlǐ)空间的焕新,更是一次成功的城市文化表达实践。 2024年,自由路二号街坊特色改造工程入选《内蒙古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单(2024年)》。去年以来共接待本市及外地近(jìn)一百批次参观团队(tuánduì),开展(kāizhǎn)研学活动20场,覆盖学生、职工、游客3500余人。改造后的老街坊已成为青山区“人民城市”理念下(xià),工业文明与市井(shìjǐng)烟火、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的城市文化新地标。 军工精神涵养城市文化底蕴(wénhuàdǐyùn) 1955年,随着(suízhe)“中国的保尔·柯察金”吴运铎担任447厂(现北重集团)第一任总工程师,“把一切献给党”的“人民兵工精神”也(yě)在青山区落地生根(luòdìshēnggēn),军工文化在一代代军工人中传承发展。 近些年,青山区着眼新时代基层理论(lǐlùn)宣讲工作新形势新要求(yāoqiú),组建“理响青山”模范宣讲团,以(yǐ)“理论+实践”“宣讲+互动”的创新模式。以军工文化为主要抓手,引导辖区(xiáqū)老(lǎo)党员、“老军工”积极(jījí)发挥作用,通过鲜活案例、亲身经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将党的方针政策、惠民举措转化为通俗易懂的“家常话”,切实打通理论宣讲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火炮(huǒpào)专家于正心,“独臂焊侠”卢仁峰,“深孔镗加工(jiāgōng)绝技第一人”戎鹏强,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陈(chén)文学……这些闪耀(shǎnyào)的名字,如今都已成为社区里的“流动讲堂”“明星讲师”。鼓励马耀东等退休军工人员在社区做“家门口(jiāménkǒu)的宣讲”,聘请辖区内6位“大国工匠”为“军工文化宣讲员”,开设“军工家话汇”直播间,邀请80岁的一机厂退休工人马益民分享峥嵘岁月(zhēngróngsuìyuè)的故事。 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陈文学走进学校进行宣讲(白兆刚(báizhàogāng) 摄) 他们用亲身经历讲述的(de)“家常话”,不仅传递着红色信仰,更是在(zài)塑造城市(chéngshì)共同(gòngtóng)记忆、弘扬城市价值导向。这种“身边榜样讲述身边故事”的模式,是将抽象(chōuxiàng)的军工文化具象化为可感可触的城市人文温度,有效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,为城市注入(zhùrù)了崇德向善、敬业奉献的文化养分。今年以来,青山区已累计开展基层宣讲100余场次,受众人数4000多人次。 军工IP激活城市(chéngshì)文化消费 当游客坐上北方兵器城退役(tuìyì)的62式轻型坦克(qīngxíngtǎnkè),在轰鸣声中穿越模拟战场,当自由路二号街坊“军工主题(zhǔtí)剧本杀”成为年轻人的新宠,军工文化(wénhuà)已成功转化为驱动城市文旅发展的核心IP和消费热点,青山区正在打通“军工文化+文旅产业”的任督二脉。 近年来,青山(qīngshān)区深挖军工(jūngōng)文化、非物质文化遗产、乡村(xiāngcūn)文化等特色(tèsè)资源,推动“军工+旅游”深度融合,打造了北方兵器城、东达山(dōngdáshān)艺术区、包棉1958、“石榴花开”主题园、立春(lìchūn)电影博物馆、乌素图历史文化街区、机车小镇等一批文旅融合新地标,培育了邢茹面塑、亢刚葫芦烫画、郭其鹏 “童子军”雕塑等一批知名的“印象青山”系列文创产品(chǎnpǐn),军工艺术作品也成为当地艺术家们主要的创作方向。 游客在北方兵器城体验坦克驾乘项目(白兆刚 摄(shè)) 2024年推出了“军工研学(yánxué)+草原生态+艺术乡村(xiāngcūn)”军工研学精品线路,整合辖区内北方兵器城、军工文化广场(guǎngchǎng)、自由路二号街坊兵工文化社区、包头职业技术学院、东达山度假村等景区景点、社区学校各类阵地、资源,构建起“理论教学+红色研学+军事体验”三位一体的(de)军工研学旅游发展体系,以文旅(yǐwénlǚ)项目让城市文化可触摸可体验。 据统计,2024年,青山区军工文化(wénhuà)精品线路共接待游客(yóukè)21万人次,带动周边餐饮、住宿收入增长37%,有力证明(zhèngmíng)了军工文化IP对提振城市(chéngshì)文化消费、塑造城市文旅品牌、增强城市经济活力的巨大潜能。 军工(jūngōng)叙事升华城市文化高度 学术研究的固本培元(péiyuán)和文化艺术的生动表达是文化得以(déyǐ)流动起来、流传下去的重要因素,是军工文化融入城市文脉的有效路径。 青山区坚持理论研究与文艺创作(wényìchuàngzuò)(chuàngzuò)双轮驱动,深挖军工(jūngōng)文化时代价值,与辖区高校(gāoxiào)合作成立“军工文化研究基地”深化军工文化研究阐释,深挖军工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城市关联。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,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支持力度,积极构筑(gòuzhù)以“军民融合护团结”为底色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,支持创作出一批承载城市文化记忆、彰显(zhāngxiǎn)城市精神高度的扛鼎之作。 电影《吴运铎》荣获(rónghuò)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(jiǎng),广播剧《筑梦军工》荣获自治区(zìzhìqū)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长篇小说《诺言》荣获自治区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,出版了军工科普读物《战神—火炮(huǒpào)》《陆战之王(zhīwáng)—坦克》等。 一件件熔铸中华民族家国情怀(qínghuái),融合北疆文化(wénhuà)、军工(jūngōng)文化特质的文化文艺精品的推出,让军工文化基因在新(xīn)时代的文艺殿堂里熠熠生辉,成为向外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,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,成为青山区文化赋能的亮丽名片。 长篇小说《诺言》新书发布会现场(xiànchǎng)(白兆刚 摄) 文化传承,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古模仿,而是与时代脉搏、城市发展(fāzhǎn)同频共振。从“为国铸剑”到“以文化人”,青山区(qīngshānqū)将着力(zhuólì)推动军工(jūngōng)文化深度嵌入城市生活生产,持续保护好传承好优秀历史文化,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,书写好新时代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青山篇章。(李娜(lǐnà) 豆豆) 更多精彩资讯请(qǐng)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(yāngguǎngwǎng)”客户端。欢迎(huānyíng)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(běn)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(wǒmen)将追究责任。
呼和浩特“寻岗拓岗促就业”活动收官 助企纾困显成效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